7月25日,青島日報采訪了楊瀚森,他在談及自己被NBA開拓者隊選中時的經歷時顯得尤為動情。他說,選秀夜對于他而言就像是一場夢,意外又刺激。選秀的時候,他并未被安排在小綠屋內,而是坐在觀眾席上,輕松自在地觀看著整個選秀過程。
起初,他的預期是至少要在首輪的后半部分才有可能被選中,所以并沒有太過緊張,整個過程心態(tài)都非常放松。甚至在等待的過程中,他還在與身邊的人聊天,一邊享受著炸雞的美味。然而,突然間所有的攝像機都聚焦在他身上,工作人員讓他換上西裝。那一刻的他顯得有些手足無措,甚至來不及整理好自己的西裝和手上的油漬。
當他的名字被叫到的那一刻,他仿佛從夢中驚醒,感覺到自己仿佛進入了現(xiàn)實版的籃球夢境。那一刻的他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驚喜與驚訝,走上臺的每一步,他都感覺到自己的腿在微微顫抖。那天的他度過了20歲的生日,并同時步入了NBA的舞臺。
對于中美籃球的核心差異,他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最核心的差異在于速度和強度。在訓練方面,美國的訓練時間雖然可能比國內短,但訓練的強度卻極高。球員們常常主動尋求身體對抗,而比賽中的速度和球員的自信程度也遠超國內。相比之下,國內籃球更偏向于陣地戰(zhàn),戰(zhàn)術更為細致。而在NBA的賽場上,對抗的強度、內線球員的身體天賦以及個人能力的展現(xiàn)都超出了他的預期。
他坦言,之前在CBA時他將自己定義為傳統(tǒng)中鋒,但來到NBA后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定位已經發(fā)生了改變。這一切的轉變對他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他期待著在新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出自己的實力和潛力。
這一系列的經歷和觀點都讓我們對楊瀚森的籃球之路充滿了期待和關注。他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中美籃球之間的差異和碰撞,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年輕球員在追求夢想路上的堅持與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