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足球青訓在03年齡段經歷觸底反彈后,展現(xiàn)出了令人矚目的發(fā)展趨勢。每兩年,參與青訓的人數(shù)便實現(xiàn)翻一倍的增長。從03/04年齡段的約3000-4000人,到05/06年齡段的7000-1.5萬人,再到07/08年齡段的1.6-3萬人,直至09/10年齡段的6-10萬人,這一增長趨勢無疑令人振奮。
值得注意的是,從05年齡段開始,青訓人數(shù)已經接近曾經的超白金85一代。特別是06年齡段的青訓人數(shù)已達到1.5萬,與77年齡段的青訓人數(shù)相當,而06年齡段頭號王牌王玉棟的實力也與77年齡段的楊晨不相上下。到了08年齡段,其實力將接近史上最強的老國足,而在09年齡段,甚至有三支隊伍具備強大的戰(zhàn)斗力。進入10年齡段后,青訓人數(shù)更是出現(xiàn)井噴,連之前不發(fā)達地區(qū)的足球人才也開始涌現(xiàn)。
然而,這一切發(fā)展與金元時代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中國足球的金元時代可追溯至何時呢?有人認為是廣州恒大的入局,有人則認為始于孔卡以“千萬美元轉會費”來到中國。無論始于何時,在二十一世紀初的十年間,中國足球的青訓并未取得顯著進展。盡管中國足協(xié)曾規(guī)定中超俱樂部投入青少年足球經費的最低標準,但這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很少有俱樂部真正執(zhí)行。
當時,許多中超俱樂部缺乏完整的梯隊,他們更傾向于直接購買現(xiàn)成的球員,而非長期投入青訓。恒大等俱樂部的巨額投資雖然短期內提升了實力和觀賞性,但也導致各俱樂部運營成本飆升。許多俱樂部為追求短期成績而忽視青訓建設,一些曾經輝煌的球隊也因資金問題而解散。
金元時代的玩法不僅破壞了國內球員市場價值的公正性,也削弱了人才培養(yǎng)的持續(xù)性。雖然金元時期對青訓建設產生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多數(shù)俱樂部的投入只是應付政策,缺乏真正的重視。
如今,展現(xiàn)實力的國青隊成員中,不少是來自校園足球的年輕球員。例如王鈺棟最初是校園足球的一員,后來才加入浙江綠城梯隊;劉誠宇來自上海申花青訓;而山東隊在此次賽事中貢獻了大量人才,其青訓底子早在金元時代之前就已經十分扎實。這讓我們思考,那些在金元時代投下巨資的俱樂部,他們的青訓成果如今何在?
隨著金元足球的退潮,中國足球開始經歷深刻的變革。校園足球的推進和大規(guī)模發(fā)展才是中國足球逐漸復蘇的關鍵。從2016年開始,國家開始大力推進校園足球,為各級學校提供經費支持。如今幾乎每個學校都有校園足球社團,不少學校還與職業(yè)足球俱樂部合作開展青訓活動。這樣的普及和啟蒙為踢球的人數(shù)的增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體育運動依賴于天賦和選材,沒有好的苗子即使砸再多的錢、訓練水平再高也無濟于事。金元足球盛行時反而可能阻礙年輕球員的成長和發(fā)揮。因此,校園足球的全面開展才是中國足球的根基所在而精英化的青訓則是拔高中國足球的關鍵手段。
總之中國足球的逐漸好轉以及青訓的復蘇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國足球人的辛勤付出是校園里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接觸并熱愛足球的結果而金元時代雖然帶來了短期的繁榮但終究不能成為中國足球崛起的根基。只有堅持校園足球的普及與精英青訓的拔高相結合才能讓中國足球真正走向世界舞臺。
